这个150㎡的玻璃盒子,是藏在玉林三巷尽头的“解忧杂货铺”
.
.
.
这是一筑一事【空间志】下的全新子栏目,我们将在第一季呈现10个极富创意、内涵和美学价值的空间;并与10位才华横溢的设计师讨论创作方法,探寻“设计力”背后的秘密;
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兼具实用性和思考性的“灵感激发计划”,展示美好空间的设计样本,以及多元化的设计美学和空间哲学。
“设计有迹可循,空间无限可能”
📝
*1/10 空间灵感手册
由专注“为美设计”24年的圣象地板
特约呈现
玉林,
是很多人的“最佳损友”
2013年,逃跑计划在小酒馆的livehouse,让我第一次对成都这座城市有了“熟悉”的感觉。这种感觉很奇妙,也许是因为小小的空间里挤满了很多陌生人,“逼迫”大家消除彼此之间的距离;也许是因为演出开始时,默契的掌声和尽情的欢呼。总之,雀跃的心和充斥着荷尔蒙的那个夜晚令人难以忘记。
也正是因为这样,我对玉林有着不一样的感觉,它就像一个时常损你说你,但关键时刻与你交心联手的老朋友。
● 玉林东路社区,摄影:ICY©ICYWORKS
直至今日,这种“熟悉”的感觉仍然能在玉林的街巷中感受到,同样也能在生活于此的人们身上看到。他们那份不对外人“设防”的善意,通过很多细节流露出来。随意、平常又不拘谨的相处模式在这儿随处可见。
● 摄影:ICY©ICYWORKS
玉林的亲切和友善根植在它的本性里,不强求也不抵御,对一切出现的新事物都抱着友好的态度。就像眼前的这个空间,与灰扑扑的旧巷形成反差,白色的弧形顶蓬与原木色的空间外貌散发着“新物种”的气息。
你需要从玉林三巷走进去,一路到底,才能发现这间藏在街角的现代建筑。简约利落的空间想让人上前一探究竟,可绕着它走一圈,你根本找不到空间的“招牌”在哪里。
就是这样一个散发着神秘感的空间,当我用导航寻找到它时,社区里的居民早就在空间外的长凳上摆着棋盘下起了象棋,仿佛它跟玉林早已朝夕相处。
● 摄影:ICY©ICYWORKS
这个名叫“巷子里”的建筑由一介建筑设计。作为一个残障友好社区空间,它明亮、宽敞、还有着自然生物的温柔“触角”。不仅为残障人士提供活动空间,也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了休憩的“新场所”。
“保持原木色就是想维持建筑材料的一个原始状态,而且木头的颜色看起来很温暖”,一介的主理人张唐说。
● 一介主理人张唐
这或许是一间“有求必应屋”
在玉林,多以老旧院落为主。由于历史原因,很多公共空间都存在规划不合理或是被闲置的问题。在成都打造“社区”概念的这几年,玉林依托自身的环境条件,探索着自己的社区营造,于是玉林东路的社区形态应运而生。
● 生活在玉林东路社区的小朋友。摄影:ICY©ICYWORKS
社区作为一个兼具包容性与实用性的场景,不同年龄、背景、性格的人都居住在周围。社区成为了构建“大家庭”的中心点,这之中肯定也包括着残障人士。但在各类城市空间里我们鲜少看见专属于残障人士的友好型空间。
位于玉林东路的这个“残障友好社区空间”,正是基于这样的先决条件,在玉林东路社区的旧楼局部进行了一次增建和实践。
● 摄影:ICY©ICYWORKS
用木质
保留空间的“软性”触感
总共150平米的空间以木材为主,采用大面积玻璃设计门窗,引入足够的光线。同时考虑到部分残障人士无法进行轻便的户外活动,所以玻璃门窗的设计也很注重室内空间与室外街巷的相连接。整个空间的四周视野开阔,能够看到沿街的风景。
● 摄影:ICY©ICYWORKS
顶部采用能够透光的膜结构,在夜幕降临时,内部的灯光会透过白色的屋顶散发出去。这与空间的原木色彼此呼应。室内采用的木地板也保留了空间“真实粗粝”与“细腻温暖”的双面性。
● 摄影:ICY©ICYWORKS
与平常无异的
友好型设计功能
在空间内部的功能设计上,一介团队通过跟社区工作人员为期五个月之久的走访,深入了解残障人士的日常行为与生活习惯。
● 摄影:ICY©ICYWORKS
“我希望从空间功能上来看,‘巷子里’可以拥有一个平台的作用,让残障人士更多地走出家门、走向社会,扩大自己的生活圈;也可以作为一个目的地、聚集地,作为一个平台串联各类信息,协助大家交流,扩大他们的交际圈;以及希望可以在这里,涌现越来越多的各类残联开展的活动,同时也能够得到创业支持与培训。”张唐说到。
● 摄影:ICY©ICYWORKS
看似与平常所处的空间无异,但对于空间的具体尺度与距离上,存在着极大的不同。比如入门处的直线型长廊,是便于轮椅自由行驶的宽度设计的,同时耐磨的木质地板的材质选择,也考虑到了承受轮椅的摩擦。
空间靠墙的一侧,安置了一排长长的木板,便于起、坐有障碍的人士倚靠。同时空间内部的小细节正在完善的过程中,在将来,设置座位的区域、行走的区域都会贴上点字、凸字(盲文)等小标示,便于盲人在空间中相处。
● 摄影:ICY©ICYWORKS
除此之外,空间也在不断完善,未来会增加一些具有易读性和方向性的标识设计,以便于听力障碍的人获取信息或寻找方向。
● 摄影:ICY©ICYWORKS
而空间的三个出入口皆以玻璃门为主,且有适当的坡度以供使用,最重要的是三个地方的门都采用了平行滑动的开关模式,以此避免推拉门造成的阻力与不便。
“也不止是功能使用方面我们设计了很多细节,因为考虑使用空间的人会多多少少有一些行动不便的问题,所以采用了大量的‘玻璃面’来打破室内的既定思维,正如你所见,在入口处就可以通过玻璃门看到稍远处的小广场。消除一些距离感,也是我们很注重的一点。”张唐说到。
● 摄影:ICY©ICYWORKS
空间现有的所有材料都经过精挑细选,以适应频繁的清洁需求,以及足够承受力量不均衡的行为习惯,尽全面地考虑到细节之处。
● 摄影:ICY©ICYWORKS
它也是间“解忧杂货铺”
我们在日常生活中,好像很少遇到出行在外的残障人士。记忆中咖啡店的邻桌、火锅店的等候区、电影院的爆米花台都没有太多他们的身影。而他们理应是有同等的选择权享受这样的生活。
● 摄影:ICY©ICYWORKS
暂且抛开经济收入等客观因素,我们能够很明显的看到,硬性条件与精神障碍让他们减少了外出的情况。比如,在城市的角落中多少都存在占用盲道的行为,这无疑对盲人的出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。而另一方面,有很大一部分人对“残障”的概念认知模糊,对这方面的知识、信息了解甚少,缺乏了“理解”的主动性,使残障人士往往成为“易被忽略的群体”。
但我们并不缺乏同理心与共情能力,可是正是这种认知不够全面的同理心,导致了对残障人士的“侧目”。这些“侧目”所引发的同情,反而存在着给残障人士造成极大心理负担的可能。
如何通过正确的方式与人相处,这是我们需要反思并学习的问题。很幸运,在玉林社区残障友好空间的探访过程中,我们听到了一介团队家访时的几件故事,在这些故事里我们找到了如何与人“恰当相处”的答案。
● 摄影:ICY©ICYWORKS
“我喜欢的女孩有听觉与语言障碍,
于是我学会了手语”
小H喜欢的女孩有着严重的听觉和语言障碍,一开始女孩的自怯和闪躲让他没有太多的机会能上前交流。直到他开始慢慢接触手语,花了四个月的时间,开始能简单的操作手语,小H就开始用这样的方式去跟女孩儿沟通,他们现在偶尔也会一起外出,今年秋天还一起去川大看了银杏叶。
“妈妈有人格障碍症,
我能做的就只有陪伴”
家住玉林的L女士,因为家人的离世从北京辞职回到了成都,同时也知道了她妈妈是一位情绪病人。“现在网络梗不是流行一句‘我太难了’,但这句话在我家真不是调侃。”她说。“我到现在还没有结婚,主要是想多陪陪妈妈,不打算再回北京了。”
“得要很有耐心的去听他说”
接近40岁的G师傅,是一位双相情感障碍者,聊天时他得慢慢的组织语言,表述比较慢。但第一次与他相见几乎看不到什么区别,他开玩笑说自己最近吃药弄错了剂量,脑袋有点昏昏沉沉的。G师傅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,但他很想和自己说的正常人聊天。
*以上均为真实故事,为保护隐私皆采用化名
● 摄影:ICY©ICYWORKS
“巷子里”这个空间更多承担着一个让残障人士信赖的角色。在这里不需要“侧目”,不需要“同情”,需要理解和尊重,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与他们相处,让善意、友好和热情在这段关系中拥有合适的位置。
● 摄影:ICY©ICYWORKS
坐落于玉林东路社区的这个空间,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残障人士的刚需,也能为他们带来享受生活的空间场景。“空间与我们日常所处的地方别无二致,就是想用这种同化与平凡,打破人群之间的隔膜,尝试松动一些因为不了解产生的壁垒。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美好的生活。”张唐说。
● 摄影:ICY©ICYWORKS
一旦涉及到残障的话题,我们都会想到生存、就业等非常严肃的词汇,从个例到案例,一提起这些话题都上升到大型的“社会学”学科的探讨与研究,而“巷子里”更愿意成为那个,除了探讨社会问题之外,大家可以拥有片刻舒适、愉悦的体验感受,可以游刃有余地端起一杯咖啡,细细看看落叶、发发呆的空间。
这样看来,不妨说“巷子里”更像是他们的“解忧杂货铺”。
社区空间营造的陪伴与倾听
是无可比拟的幸福感
一介,这个集Gallery\Workshop\Cafe于一身的综合性空间。在4年的发展中蜕变出越来越迷人的模样,早在2年前她们就开始探索老社区与新空间的关系。
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,一介空间
我们知道新建筑融入到现有环境中,无论对谁而言始终是一个挑战。如果要做到这一点,考量建筑规模、性质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是很重要的一步。而“巷子里”这个空间的确实现了这一点。
● 摄影:ICY©ICYWORKS
“巷子里”虽然在功能方面为残障人士打造了很多便捷之处,但它同时也为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更多休憩、放松的“魔力”。住在周边的居民,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,都能在这里稍作片刻,感受生活的“温度”。
“我觉得做这样一个空间很有意义,之前的一些项目做完以后不需要频繁的跟进。而现在这个残障友好空间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收集反馈,我很期待这个过程。也很期待它为这片社区生活的居民带来的‘生活感受’是怎样的。”张唐说。
● 摄影:ICY©ICYWORKS
与她以往的作品相比,“巷子里”仍然保留了一种特质,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有植物的生长。空间外的两棵树即便会掉下容易给长椅染色的浆果,张唐也不愿意把它们砍掉:“因为这是跟街巷、社区连接的本真之处。”
从玻璃窗往外看,树影与居民楼的灯火彼此缠绕,不做一板一眼的界限划分,让社区的每个部分都相互延续。
● 摄影:ICY©ICYWORKS
而空间内部的木质地板在以暖色系为主的视觉色调中,与顶蓬的轻盈感形成了可爱的反差。木质地板的自然纹理透露着一些沉静。在这个不那么喜欢被打扰的空间中,以一种安静的力量环抱着身处其中的人们。
● 摄影:ICY©ICYWORKS
玉林东路的残障人群主要年龄在40左右,也有一些80-90多岁的老年人。张唐说去家访的时候,更多人都避免到社区活动,原因很简单,仅仅是因为“没事做”,要不就是“不相识”。但“巷子里”的出现,对于这些人而言是一个很友善的空间。
正如我们所见,无论是空间设计、材质搭配或是未来的运营计划,“巷子里”对人们社区生活的关心不是轻飘飘的带过,也不是短时效的关注,更不是一定要与社会性挂钩的严肃学科。
这里更多的是预留出的“陪伴”,只是需要等待人们走进来感受。
● 摄影:ICY©ICYWORKS
.
.
.
关于“设计力”
Q&A
张唐
一介建筑主理人
Q:空间顶部轻盈、透光的设计灵感主要来自哪里?
这次建筑最喜欢和最特别的一个点是顶使用了膜结构这件事情,膜结构的特点在于不同于其他材质,它就像布料一样本身是没有形状的、是柔性的。它是通过张力拉伸形成空间形状。这种柔与刚的关系,也正是我们希望表达的一些想法。
膜材料具有一定的透光率,白天可以柔和地引入自然光,还能看到树影斑斑驳驳投影在顶面上。而晚上室内的光朦朦胧胧地透出去,温柔地发着光。更像萤火虫散发的光一样,即便有一点微弱但足够让人感动。因为我们这是一个残障友好空间,希望无论是色彩、功能还是一些突破都能给人带来温暖的感受。
Q:在颜色的选择上都考虑了哪些因素?
主要就是想设计一个“室内室外发生关系”的自然空间,呈现出一个没有过多隔阂的半开放式空间,以白色和原木色为主色调,并在地板的选择上也保持了一致,有效做到空间的协调性,想让整个空间在保持“极简”的基础上,也能带给人温暖、幸福的感觉。
Q:你对这个空间之后的规划怎么样?
希望它能让很多人在这里拥有舒适的感觉,可以变成这个街区最“平凡日常”的一部分。我们后续也会继续收集反馈,会跟玉林社区一起合作让残障人士在这里寻找到有意义的事,比如可以自己经营咖啡,参与展览等等,希望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多一些美好。
.
.
.
圣象空间灵感切片09
“带有生活痕迹的空间才充满善意”
作为一个残障友好社区空间,从整个社区环境开始了解,如何更好的参与社区工作,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去陪伴残障人士,都是我们需要探索和了解的讯息。
● 摄影: ICY©ICYWORKS
空间采用圣象的木质地板DS8512,这一块块具有沉静色彩与纹理的木地板,构成了一段又一段朴实而平凡的生活底色,在这个“玻璃盒子”中调和出了日常中无处不在的善意,让这些底色拥有了自然、豁达、爽朗的面容。
关键词:善意、温暖、幸福
圣象地板产品编号:DS8512
* 环保等级F4星
///自1995年创始至今,圣象地板从未停止在空间设计领域的探索和创新,更以高品质的承诺、严苛的环保标准、创新精湛的工艺、多样化的产品选择,成为木业家居的领导品牌。
这一次,由圣象地板特约呈现的“1/10 空间灵感手册”,将持续关注好设计,和我们一起探索空间设计更多有趣的可能性。
“设计有迹可循,空间无限可能”
延伸阅读
1/10空间灵感手册,持续更新中......
主编 | 牧之、鹤鹤
编辑 | 邱子
撰稿 | 邱子
摄影 | ICY©ICYWORKS
设计 | 三金 ©ZASHE杂社
档案 | 211
拍摄 | 1912
发布 | 191228
类型 | 残障友好社区空间
设计 | 一介建筑
面积 | 150m²
位置 | 成都市玉林东路社区